咨询室设备供应商

联系我们
产品配送部:
周老师:0551-62627881
心理器材订购:
汪老师:15256920770
专业培训部:
周老师:13856012832
渠道管理部:
王老师:13167377458
售后客服QQ1:
qq:3065588615
售后客服QQ2:
qq:2336376190

心理学堂>>文章

投射效应

发布时间:2017/8/9 10:31:26    阅读次数:979

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,一天,苏东坡去拜访佛印,与佛印相对而坐,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:“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。”而佛印则微笑着说:“我看你是一尊金佛。”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,很是得意。回家以后,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,苏小妹说:“哥哥你错了。佛家说'佛心自现',你看别人是什么,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。佛家的“佛心自现”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投射效应。
何为投射效应呢?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,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,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。所谓“以小人之心,度君子之腹”,反射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。
在生活中,有很多这样的例子,尤其是父母与孩子之间。比如,家长自己是学医学的,也希望孩子将来从事医学研究;家长在美术上颇有造诣,也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画家;家长博览群书,也希望孩子满身书香.家长不喜欢体育,如果孩子在体育方面表现出突出,被体校选去当苗子来培养,他却认为会耽误学习而坚决反对;家长不喜欢看电视,自然不希望孩子多看,认为看电视是浪费时间,不如多阅读一些书籍,等等,这些都是把自己的好恶和意愿投射到孩子身上。
应该说,有的孩子能够从小依照父母的意愿去学,最终能够子承父业,给社会作出贡献.然而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,孩子不能或者不愿按父母规划好的人生道路走下去,毕竟孩子不是父母的翻版.父母的投射心理往往得不到满足,投射效果甚至等于零。

投射效应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:一是感情投射,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,无意识地将他人的特性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架中,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。比如前面举的父母与孩子的例子。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认知缺乏客观性,比如说有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越来越喜欢,而对讨厌的事物越来越讨厌,根据自己的喜好过分地赞扬或贬低某事物或某人,失去了人际交往中认知的客观性,而导致主观臆断。

投射效应并不完全是负面影响,正确的使用投射效应有时候会让我们更理解别人。比如我们常说的“将心比心”、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等等。总之,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别人。在人际交往中,我们要避免不良的投射效应,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。


上一篇:手表定律
下一篇:青蛙效应